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775626247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周永峰:惩戒教育是教育的“托底”

 

周永峰:惩戒教育是教育的“托底”

 

70年代以前的“学生”或许都有被先生体罚的经历。笔者也不例外,在小学几乎每个学期都被老师戒尺伺候,敲脑袋更是常事。在初二时,由于笔者晚自习时大声喧哗,被倦缩在窗户下班主任逮了过正着,扇个几个耳光。

 

彼时,老师体罚式的惩戒不容置疑,更不必提向家长救助,估计家长知道后,还要道谢先生“打得好”。
回到当下,老师能打学生?打不得!同样是师生,差别咋就这么大呢?

 

一言以蔽之:时代变了。

 

首先,彼时教育落后、信息封闭,教育产生“集体无意识”的幻觉,师生都将惩戒等同于体罚,教师不是在思考有没有比体罚更好的惩戒,而是思考怎样的体罚更听话、更“进步”。

 

其次,计划生育政策令教育没有过度的焦灼。孩子在广阔天地间自由奔跑,童趣与野趣的辉映,大伙伴与小伙伴追逐,都让孩子内心自然的强大。家长看着几个娃长大,期许如此简单:吃饱、成人。

 

第三、教育的粗放化,人们忽略了孩子体罚后的内心感受与心灵创作,一些显性的与隐性的负面的信息被遮掩、被遗忘。至少,我对初中那位班主任还是耿耿于怀,甚至怜悯:一位教师倦缩在窗户下,他的灵魂能有多高贵?

 

目前,有些老师还是偏执得认为,惩戒教育呼唤体罚回归,鼓吹“没有体罚就没有教育。”而在此背景下,老师呈现为人格分裂的可怕境地,变成“角色暴徒”。常常“失手”、拳脚相加、越打越疯狂。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,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,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。

 

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“看守”,另一半指派为“犯人”,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,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“监狱”的规则。实验事实证明,“看守”对“犯人”从友好看管、体罚、疯狂侮辱,所发生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。“看守”的嚣张气焰越来越癫狂,最后不得不叫停这个实验。“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‘犯人’和‘看守’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。


教育的追求在高位均衡轨道上前行,贪恋“体罚式时代”便是一种愚昧。只有真正研究“惩戒教育”,教育才有未来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在鼓励、赏识泛滥当下,“惩戒教育”研究与实践逐渐被边缘。陶行知的《四块糖果》温故而知新很有必要,因为惩戒教育是教育真正的“托底”。 (作者系江南教育网执行总编辑)

 

 
创建时间:2025-05-12 15:37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总编视野    周永峰:惩戒教育是教育的“托底”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