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775626247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苏童:教育要宽容古怪的孩子

苏童:教育要宽容古怪的孩子

江南教育网记者周永峰
发自江苏常州

 

知名作家苏童认为,学校要设立“文学日”,孩子写作要有体验,“多用第一人称”。前些日子,苏童来常州,自称常州人的苏童期待作教育的改变,这之于他对女儿写作环境的改变:因为他发现,自己即使是一名“张艺谋都认可的作家”,也教不会女儿的作文,还招致老师的嘲笑。

 

 

语文老师给了苏童的文学梦

 

因为苏童当时不知道有散文诗这种东西,只知道有散文和诗歌。

 

沈老师让抄写在黑板上,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,散文诗这种文体对他的冲击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事件。

 

苏童出生地在苏州,是60年代出生的人。不过,他笃定的认为,自己是常州人。

 

按照他的说法,他虽然在苏州长大,但他的父亲是扬中人,“你知道扬中是岛嘛,那里都是外来人,我们家是有家谱的。”苏童说。

 

苏童曾问过他的父亲,扬中是哪里,他父亲告诉他原先的扬中就属于常州,童家的宗庙在常州。
对于出生地,苏童颇有诗意解释说,苏南一带并不是一个迁徙的族群,每个人都要质疑自己从哪里来,这个并不是一个中国人的问题,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,“其实它更是一个哲学的问题。”

 

苏童回忆说,他在苏州最差的一所中学读书,这所中学当时的编制是苏州市第39中,现在已经消失了。

 

当时属于城郊结合部,校园围墙北边这一侧就是小街小巷,围墙的那一侧就是郊区的农田,同学一部分是来自城里,一部分是来自于农村。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就有家长到教室里安排孩子下课后去田里干活。就如网上的“小明同学,你妈喊你回家下田咯。”

 

就是这样一所中学,还出过三个半大学生,苏童是其中一个,有一个是他的同学,还有一个是他前面一届的。

 

为什么说还有半个呢?苏童说,因为扩招的原因,别人就说他是半个。“中途从一所学校借读过来的。”

 

苏童一直怀念初中第一位语文老师,只比他大五六岁的沈老师。

 

因为文革后很多院校的师资供不上,当时为了突击培养一批中学校的师资,就在中学生当中选拔一批学生,去读一所非常特别的中学,不叫师范,“叫42中”,苏州市一共41所中学,42中这所中学就是选拔中学生进去读三年、两年速成,出来做老师的,而且是分配到中学。

 

沈老师就毕业当时的42中,他给了苏童第一个文学梦想。

 

苏童清楚的记得,沈老师给他的第一次文学的灌溉,是源自于一次出黑板报。“我上初二,因为我那个时候字写的还不错,所以他让我出黑板报。”

 

在初二的某一天,沈老师拿出一个作文本,上面是他自己写的一首散文诗,散文诗的内容苏童现在记得还很清楚,“非常非常的平白。”

 

而彼时,苏童对沈老师突然有一种非常非常崇拜的感觉。因为苏童当时不知道有散文诗这种东西,只知道有散文和诗歌。沈老师让他抄写在黑板上,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,散文诗这种文体对他的冲击一次非常了不起的事件。

 

所以从那以后,苏童变成了沈老师的信徒,跟随他。

 

因为跟老师这种关系,所以苏童作文的表现就相当好。后来苏童念了高中。

 

高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正规的语文老师,但是苏童对这个老师没感觉,“因为这个老师特别喜欢女同学。”

 

学校要设立文学日

 

在中学生中间,能够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空间,哪怕就是一天,这一天真的你让孩子什么也不干,你就是写一篇你想写的东西,或者说你看一篇你想看的文章,谈一谈你想谈的感受,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释放。

 

苏童说,今天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沈老师。而随后进入正规的教育轨道,苏童反而觉得语文教育太虚假了。

 

他说,除了鲁迅先生的比较正常,大多是不正常的。“正统的语文教育对他产生不了什么影响。”

 

不过,他亦认为,像沈老师一样的语文老师对学生还会产生了一些影响,而不是教材和当时的语文教育体系。

 

在苏童看来,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阅读的坐标。

 

“如果你有兴趣,老师要告诉你托尔斯泰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;如果你想接触一个现代小说,老师会要你读卡夫卡。而现在所有的打着五花八门旗号,就是所谓的流行的小说你是不用读的,因为这也是浪费你的时间。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位牛的老师,他就会成为你的记忆。"

 

苏童认为,现在的教育生态下的学生非常艰难。

 

在这样的环境里面,能不能一个星期留一天给孩子,这一天作为文学日。

 

文学日不仅仅是幻想,而是文学是一个自省。

 

“文学也好,写作也好,它提供给别人的功能不是一个纯粹的做白日梦的感觉,他其实是自我树立,自我整合心灵的场所、阵地。”苏童说。

 

苏童觉得对于文学的这么一个价值的认识,在孩子中间,能够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空间,这一天真的你让孩子什么也不干,你就是写一篇你想写的东西,或者说你看一篇你想看的文章,谈一谈你想谈的感受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释放。

 

校园要宽容“怪人”

 

因为我们的现实都会暗示你不正常,你不健康,对于这样的暗示,孩子们觉得压力非常大,这样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走向另外一个方向,成不了卡夫卡,最后他真正的是被他人塑造了,塑造成一个他人想象当中的人,无用的人,这是有可能的。

 

苏童很心疼自己的儿女,更心疼教育下的孩子们。作为家长,他意识到了女儿在一种非常高的压力之下。

 

现实是,一个小女孩身上的那些文学细胞渐渐渐渐的减弱,渐渐的萎缩,甚至连一个写作者的父亲都无能为力。

 

苏童说,从某种意义上来,语文课大家觉得写作无所谓,或者说写作好就想在某某作文大奖获得一个奖,如果他对学习有帮助,觉得就是好的,觉得就是良性的。

 

但是另外一种东西大家都忽略了。有一些孩子特别迷恋写作,特别迷恋虚构世界的孩子,他的个性会有一点不同。

 

苏童认为,教育要宽容个性不同的孩子。因为在他看来,文学大师的青少年都有个性,甚至表现出古怪。

 

他举例说,俄罗斯的托斯陀耶夫斯基,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“坏孩子”。到了成年以后他参加革命,已经压上刑场,最后被一个特赦令解救了。

 

同时他在生活当中也是一个疯狂的人,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我们一个标杆式的大师。

 

还有一个例子,就是卡夫卡。小说里流露出卡夫卡的世界观:他说,“我绝食不因为什么,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食物。”

 

那么他吃什么呢?如今孩子心灵世界的塑造,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怪怪的孩子,碰到这些孩子都会想到少年卡夫卡,青年卡夫卡,就是这么一种偏执的,世界上没有一种食物是他爱吃的,因此他不吃,所以我表演我的饥饿给你们看。

 

苏童说,其实这种孩子的禀性是文学化的,思维也是文学化的,这样的思维一旦他有一个比较良性的生态环境的时候,他未来就会成为卡夫卡。

 

但是另外有一个非常残酷的可能性,因为我们的现实都会暗示你不正常,你不健康,对于这样的暗示,孩子们觉得压力非常大,这样就有可能使这个孩子走向另外一个方向,成不了卡夫卡,最后他真正的是被他人塑造了,塑造成一个他人想象当中的人,无用的人,这是有可能的。

创建时间:2025-05-12 15:09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总编视野    苏童:教育要宽容古怪的孩子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