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775626247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【独家】社论:李希贵是一只可敬的“蚂蚁”

社论:李希贵是一只可敬的“蚂蚁”
 

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,“小进则退”。教育引领未来,我们试问:教育的未来在哪里?
5年前,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以求解中国教育的心态在北京十一学校“猫”了下来。作为一名教育记者他敏锐地嗅到了这所学校的“破与立”。

 

彼时,他形容十一学校向“死”由生般惊心动魄的变革。 据说,他在这所学校里这一“猫”就是 1500天。
 

十一学校本来就是一所“名校”,据说个个都能考上北大、清华。
李希贵的可贵之处,没有躺在“功劳簿”上。他想做自己,做教育,做“历史”。
 

梳理其履历,他从教生涯起于山东高密、潍坊两市,1980年大学毕业的李希贵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四中学做语文教师,随后,他的角色从一名语文教师,升任至校长,42岁官至局长。
 

2006年他选择一路北上,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“拓荒”一年,之后又回归学校,出任十一学校校长。
 

这是一份在中国教育界鲜有的履历,教师、校长、局长、教育部监测官、校长,角色切换,地域跳转,他在探索中国教育寻变之路,或者说他在寻找中国教育寻变之机。
2010年8月19日,李希贵在十一学校已是第三个年头,被教育界誉为十一学校“大变革前夜”。

 

李希贵说了什么?他向十一学校作的“报告题目”——让旅客坐到驾驶员的位置上。
这可不是标题党。教育要从“假领略”走向“真体验”, “旅客”要自驾游了,“司机”时代终结了。

 

教育的光亮照进尘封的老屋,刺眼而眩晕:打开,颠覆……
 

改革的浪涛近在咫尺,仿佛瞬间就要扑打过来——
改革的目的是什么?我们为什么要如此“折腾”?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重点是什么?难点在哪里?

 

尽管这是中国教育之声,但中国的校长思考这个问题凤毛麟角,有的校长甚至“呵呵”一笑。
 

在巨无霸面前,一只“蚂蚁”的笑有多悲凉,更为悲凉的是,我们身边还有更多麻木的“蚂蚁”,装睡的“蚂蚁”。
 

李希贵是只可敬的“蚂蚁”。
 

中国教育改革何其难?牵一发动全身呐。诸多李希贵追随者乐观地表示,以十一学校的声誉及李希贵的影响力似乎可以忽略教育改革的“阻力”和“摩擦力”。
 

而事实上,身处北京的十一学校的改革异常艰难,在高位发展中的十一学校改革的使命是:创造学校!
 

李希贵改革笃定又谨慎,他的“切口”在哪里?——在教室!第一步,学生整体走班上课,上什么课进什么教室;第二步,上午整体走班,下午学生根据不同需求选课走班;第三步,将所有的课程分层分类。
 

他同老师们一起探讨,提供帮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,全面实施走班上课。
没有战略眼光与战术布局称不上改革者。

 

“三步走”的战术树立了学生立场,显然,李希贵的战略是,直逼教室功能,反逼教学形态,倒逼教师“思维”。
 

就这样,北京十一学校上路了。可以想像,这一路风景与风暴同行。
 

五年后,他成为教育改革的“地震中心”,访者不绝,创变新生。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《中国教育寻变》出版,书中按语称,这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最迷人的一段传奇。
 

十一学校标杆效应引来多元声音的激荡,比如“资源论”一时甚嚣尘上,这更让我们从另一维度去思考、打量“中国特色”的教育改革,示意中国教育改革要有理想主义,更要有理想“主意”。
 

李希贵亦多次表示,没有必要复制十一学校。话读百遍,其义自现。
 

毋庸置疑,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撑不了中国教育的脸面。十一学校的意义在于他把世界教育以 “3D”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,并“代入你”靠近它、触摸它,并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,“蚂蚁”要有蚂蚁精神,一刻不能懈怠。


《中国教育寻变》卷一读书笔记,笔记作者:周永峰,江南教育网执行总编辑

 

 


创建时间:2025-05-10 16:02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新书思想    【独家】社论:李希贵是一只可敬的“蚂蚁”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