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775626247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张韫:用第三只眼看教育

张韫:用第三只眼看教育

江南教育网    孟静/摄

 

误区!误区!!误区!!!7月6日,在常州公开课演讲现场,张韫不住地提醒观众,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看教育,不要被“教育误区”所遮蔽。在这位斯坦福教育心理学博士看来,教育误区就在我们身边,或增或减,但如影随形,“没有甄别‘教育误区’的第三只眼,教育就没有未来!” 

 

外国大学死盯“优秀生”?  他们寻找“合适”学生

 

张韫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,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。赴美留学之前,张韫发现身边很多留学生醉心“晾晒”海外的“奖学金”,哈佛的、斯坦福的、耶鲁的,不一而足。
     

到了美国,张韫调查后发现,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。“奖学金”的英文怎么会是“fellowship”?   “fellowship”精准翻译成中文应该是“助学金”!“为什么老往自己脸上贴金呢?!”
     

什么情况下美国大学颁发奖学金? 张韫解释说,美国大学有的专业如果没有奖学金,就会濒临消亡,那么就必须采用奖学金制度来保证“香火”得以传续下去。
     

张韫称,美国人大多不愿意读奖学金扶持的专业,它的生源大多来自印度、中国、韩国等亚洲国家。
    

张韫告诉现场观众,中国人和外国人读书的动机是不一样的,我们读书是为了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而外国人读书则是真正的热爱,他们读书是甘之如饴,对于他们来说书本就是“黄金屋”、“颜如玉”。所以不要相信“中国学生很厉害,学习的功力能把老外甩出几条街”这样荒诞的段子。
     

张韫说,外国的大学更看重彼此合作,就是像一场恋爱,而不是看重“财礼”——分数。他研究了美国排名前50所名校,结果与国内大学招生制度截然相反——并不强调“优秀”,而是更“Fit”的人,即更适合的人。

 

学霸成就未来?  社交能力更重要

 

张韫指出,中国教育急功近利。
     

张韫说,他就读于复旦附中,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,为了竞争,四大名校特设置一个“尖子班”。
     

在他的记忆里,到了“尖子班”的同学几乎没有快乐,因为他们要不停地比赛,不停地竞争,甚至不停地“杀戮”
     

张韫称,有些孩子虽然能够进入“尖子班”,但社交能力很是糟糕。
一个事例令他记忆犹新。在高三的一天,他与一名“尖子班”的理科男在走廊里讨论数学,迎面走来两位漂亮的女同学,因为“理科男”成绩出众、外表帅气,所以两位女同学向他投来钦慕的目光,并有意与他搭讪。
     

一位正常的高中男生,碰到女生爱慕,他会怎么表现?应该很开心吧!可是这位男同学却拉着他的手撒腿就跑。直到现在,这位“老男孩”还没交上女朋友。
     

张韫接受中外教育后的感受是:我们的教育过度重视学科知识,而国外注重学习的基础素养;我们强调学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,人家则磨练你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     

名校无忧? 平凡老师也能成就孩子

 

在国内择校风潮的当下,张韫也有自己的见解。
     

他认为,名校里不一定有适合你的老师,别人眼中的好老师不一定是你眼中的好老师。或许一位热爱教育的平凡老师更加适合你,会让你拥有美好的未来与光亮的人生。
     

张韫求学经历更能说清好学校和好老师之间的关系。他坦言,他当初选择复旦附中是因为“特级教师是上海最多的”的广告宣传,但结果三年下来,连一个特级教师都没有碰到过,因为特级老师很忙:上电视、做访问、忙会议……
     

他认为,选择一个好老师要考虑是否符合孩子的特性。学生分为三种类型:被动的听觉型;主动的视觉型;动手操作型。每一种类型的孩子都要选择适合他的教育方法,而不是看到名校就削尖了脑袋向里面挤。
     

他进而提醒家长,进一所名校是存有巨大风险的,大家都是佼佼者,孩子一直在PK的角逐的氛围中,没有强大的内心极易引发各种不好的事件。而一所普通学校竞争没有那么惨烈,校园学习环境较为纯净,孩子的未来不会比名校的学生差,至少有一个健全的人格。
     

学生和家长的亲子关系、与老师的师生关系、与同学的生生关系到底哪一种更重要?
     

张韫认为,上述三种关系相融相通,相互促进,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。他亦强调,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,三种关系亦有侧重,小学阶段家长亲子教育尤为重要;中学和高中时期同伴带动孩子成长更为关键。
     

张韫提醒家长,要从内心关注孩子的成长,不要指手画脚、说三道四,更不要干涉孩子与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。因为破坏孩子与同伴的关系有时候比与家长决裂更糟糕。家长要学会尊重、学会鼓励。
     

网络游戏祸害教育?  教育必须学习“游戏思维”

     

一提到网络游戏与小说闲书,大多家长都有天然的担扰,但张韫并不这样认为。
     

他首先分析了学生喜欢闲书及游戏的心理的因素。他举例说,90后、00后喜欢郭敬明的书,是因为在他们眼中郭敬明真正代表了中国梦,郭敬明是孩子的导师。郭敬明之所以能抓住读者,是因为他的书每一页都有一个转折。
     

张韫说,研究教育就必须研究孩子,如果我们语文课本内容能抓住孩子的内心,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。
     

他呼吁,教育要学位换位思考,网络游戏比老师讲课吸引人,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网络游戏有何可借鉴之处,而不是盲目的抵制它。
     

他说,玩游戏可以发展一个人的逻辑能力,好的老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创新,去制作了一些教学玩具。
 

他指出,与德国教学玩具比较,中国老师制作的教学玩具存在一些问题。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只有一个标准答案,限制了学生的发展。
     

张韫预言,未来的在线教育将会加重游戏元素,只有这样,教育才会变得越来越符合人的心理。
 

创建时间:2025-05-09 14:22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学派活动    张韫:用第三只眼看教育

文章评论